有个营销者在上班途中遇到了一家客户公司的同行,于是就想要和对方闲聊几句,顺便了解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由于双方不太熟,这个人只能刻意聊起了天气:“今天天气好冷。”对方一脸严肃地说:“南方的冬天本来就这样,这很正常。”这个人听了有些尴尬,反而觉得自己说了一句废话。
看到对方无动于衷,他又问了一句:“你喜欢看电影吗?听说最近有几部国外大片还不错。”对方淡淡地回答说:“还行吧,我不怎么看电影。”这样冷漠的对话让营销者越来越不知所措,他鬼使神差地说了一句:“你现在准备去上班吗?”对方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他一眼,然后点点头。其实对方拎着公文包,而且在公交站牌等车,明显就是去上班,何况当天还是周三,一般人肯定会去上班。接连几次问话都毫无所获,营销者感到有些沮丧,于是很快找个借口离开了。
说别人感兴趣的“废话”
许多人常常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他们会认为这是因为社交对象过于冷漠,但实际上问题很可能出现在自己的沟通内容上。比如有的人说了一大段话,他人也提不起任何兴趣,而有的人一开口就能吸引他人,并且还能激起他人进一步交谈的欲望,引发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在于内容是否新颖有创意。出色的广告人知道只有那些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广告才会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出色的营销员知道,有时候需要以另类的营销内容来取悦客户。如果人们打算吸引他人的注意力,那么从一开始就要保证自己的谈话内容具有独特的魅力且创意十足。
说话要“打破常规”
保持创意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思维,所谓的常规思维就是指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思维,人们要做的就是破坏人们对于现实的正常理解,破坏人们所拥有的正常想法,然后以一种另类的、独特的形式来创造一个新的思维形象。内容上的创意,其核心就在于对社交内容进行适当的颠覆。
比如很多记者和主持人在采访一些名人的时候,常常一开口就会谈到对方的成就,会谈到对方正在参加的社会活动,会谈到对方的一些规划,可是有的主持人却很少这么做,他们会谈论家庭。“现在会议结束了,你回去就可以参加女儿的生日宴了”、“你最近那么忙,是否也已经想好了去哪里度假?”
有个记者去采访一个商界名人,由于这位名人工作比较忙,约定只给记者10分钟的采访时间,当采访开始后,记者发现对方手上拿着两个包,于是就好奇地问道:“我注意到你手上有两个包,能说一说那里面装着什么吗?如果我也有两个这么漂亮的包,我想我会用来存放饼干,你知道我们这一行总是饿肚子。”
对方原先以为,记者肯定会谈论一些有关事业和投资的事情,询问一下投资的技巧和秘诀,或者谈论自己经商的经历,他甚至已经想好了自己应对的答案。可是没想到记者竟然这么问,这种另类的开场白让他感到惊讶,同时也对这一次的采访产生了兴趣,很快他就聊起了自己的包,之后又谈论了爱情和孩子,并没有涉及任何与商业相关的话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双方愉快地交谈了30分钟。
这些另类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往往能够有效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越是对一样东西感到好奇,就越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弄清楚真相,他们会不断进行询问,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开这些悬念,而这个时候双方就会进行更多有意义的互动。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交方式,它以整个谈话内容背离预期模式的方式来吸引社交对象的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当对方以为要谈论A事件时,可你却谈到B事件,这种偏差就会对对方的预期项目造成冲击,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吸引力。
话题要新鲜、有趣、独特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谈论的话题也很多,可是在一个内容为王、流量为王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东西来吸引他人,需要把握住更新鲜、有趣且独特的信息。
有两个厂商分别去拜会一个投资者,希望对方可以投资自己的新产品,这两个厂商都是生产轮胎的公司,因此在拜会投资者的时候递上了自己的广告策划,希望能够打动对方。第一个厂商提交的广告主要讲述了三口之家出行,展现了汽车在山地等不同路面上行走时的稳定和牢固。整个广告和常规广告大体差不多,都是为了正面突出轮胎的质量水准与安全性能,总体来说,整个广告中规中矩。
第二个厂商也递交了自己的广告,而广告的主题是“当你烦躁的时候,可以尝试一百种方法来破坏这些无辜的轮胎”,广告中提到了开着车子在满是砂砾石的地上疾行、转弯和漂移,提到了用刀子扎轮胎,开着车子碾压酒瓶,整个广告看上去就像是恶作剧,但是轮胎却依然表现出了“坚挺”的一面。
相比之下,第二个广告创意十足也更加吸引人,因此投资人很快就与第二个厂商进行深入交谈,双方也很快签订了合作合同。
有创意的内容通常可以给社交活动增添更多的价值和趣味,可以有效提升社交的质量。当然在引发他人好奇心或者兴趣的时候,不要刻意去追求反常规的东西,不要总是谈论反常规的信息,试图用完全违背常理或者违背现实规则的方式去吸引他人并不总是有效。作为社会人,每一个人接触的人和事,所接受的教育,实际上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任何人都是活在现实当中的人,所以无论怎样,一般人都愿意面对和认可那些普遍存在的规则,如果所谈论的内容完全处于一种与现实分离的状态,那么就容易引发他人的质疑。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立即删除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