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互联网分析人士撰文称微信电商走不通,并列举了八大理由(详见钛媒体文章《八大理由告诉你,微信电商为什么走不通》)。笔者认真阅读了这八条理由,文中有些观点笔者十分认同,但有些就显得有失偏颇,故笔者就以不赞同的部分与读者商榷一下。
第一条作者提出用户购买习惯是第一位,微信缺乏DNA。不认真去想的话,还真以为是那么回事,但是仔细推敲,作者犯了一个以既定的思维去思考事物向前发展的规律。没错,阿里电商已经在人们心中定格,购物上淘宝天猫;社交用 QQ微信,这似乎已经存在用户深深的脑海里。但是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还在用DNA的思维去判断一个产品,一种商业模式有没有前途的话,那么这种思维本身就是没有前途的。尽管淘宝很牛,但是电商行业依旧冲出了像京东、苏宁、唯品会等杰出代表,社交领域也出现了新浪(更多的是媒体属性)、陌陌(虽然一直被大家黑)易信等为大众所喜爱的社交软件。
至于用户的购买习惯,淘宝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正处在一个pc端向移动端转移,在这转移的过程中,用户的习惯必然会被改变。以笔者对微信电商的观察来看,十有八九的人希望微信以四年的路程走完淘宝十年十几年走过的路程。张小龙之所以被人誉为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原因就在于除了他对微信有着独特的认识之外,还在于他有一颗不被外界包裹的心,不为外人所左右,正因为他的耐心和韧性才使这么多人对他充满期待。
第二条,作者说公众号媒体承载电商是一个巨大鸿沟。“公众号是一个媒体平台,承载着微信作为一个媒体的使命”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显然是对公众号缺乏相关了解,公众帐号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暂未对外开放)。而作者所讲的只是媒体属性的订阅号。笔者认为微信的服务号在本地化生活服务和垂直化电商上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想到某个地区旅游,只要关注当地的旅游类服务号,吃喝玩乐购基本在一个帐号里就可以搞定。
至于第三条,服务号到微信小店转化概率微乎其微。这里作者对微信电商分析的有些片面,或许没有解释清楚。微信电商不仅包括微信小店,还包括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第三方,即使微信小店已经取消了2万的保证金,降低了商家的准入门槛,但是从功能上看,微信小店提供的依旧是商品管理的基础功效。而在这方面微信将一些深度开发的接口开放给第三方,笔者了解到,口袋通、微盟、微客来等第三方在微信电商这一块做的还是井井有条的,甚至有些还拿到了投资。做电商就是做服务,微信上建立的基本都是强关系,笔者认为用粉丝这个词去形容关注你的人并不太适合,用朋友这个词可能会更贴切。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再小的个体也能赚钱”。诚然,电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交易,连发展十几年的淘宝都无法让每个卖家获利,更别说刚刚杀入电商领域的微信。
第四条和第五条,意义大致相同。作者说社交与电商“泾渭分明”,电商必然会破坏微信的生态环境。在笔者看来这倒也未必,这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恐怕会失灵。微信成于社交,这是千真万确,但是会毁于电商吗?这个现在谁也无法预测,如何平衡社交和电商是考验张小龙和他的小伙伴们智慧的时候。作者说,“一旦让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发生交易行为,就使得人与人之间这种因微信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变得生硬,甚至陌生,也会让微信失去本身的社交意义,丧失原有的价值。”这种说法过于武断,作者忘了一点,微信只有朋友圈中的人建立的才是强关系,而对于服务号建立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建立的未必是强关系,用户关注你的公众帐号目的很明确,就是去买东西,就是喜欢里面的产品。如笔者关注“滴滴打车”。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随地打到车。这种并不破坏微信的生态环境。
作者谈到的第六点朋友圈电商因为私密环境见光即死,笔者很认同,微信官方对这种破坏用户体验的行为也极为排斥,甚至发不了禁言、封号等严惩措施。朋友圈做电商毫无疑问百分百会失败,微信不会无节操到这种程度。
最后两点作者认为微信承载不了电商的“重量”,缺乏周密的运营体系,注定要失败。微信过度“臃肿”已成事实,细心的朋友只要点击“发现”就会看到从朋友圈到游戏,整屏几乎都排满了,如果在打开钱包一栏的话,你就更受不了里面塞满的各种“小方格”了。一方面你可能很讨厌这一陈列方式,但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大大小小的功能确实对你有用。
微信缺乏运营体系这不是注定微信做不成电商的原因,最多只能证明目前微信在电商运营上还不强,还没和京东达成默契,或者说微信还在试错。到底哪些适合自己作,哪些应该交给别人。
微信步入电商的路还很长,不应一言唱好微信,更不应一言唱衰微信,面对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更多的应该是希望和期待。
以上内容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返 回